新華網甘肅定西2月20日電(記者屠國璽)大年初三的早上,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北邊一個鄉村里,90歲的老漢屠向舉正通過網絡視頻,接受遠在2000多公里外的深圳工作的孫女和孫女婿的拜年。
屠向舉老人仍清楚地記得1977年過年時家里困難的情景。“過年連一頓豬骨頭都吃不上。”那時的年夜飯依舊是土豆、紅薯粥、高粱面粥,僅有的一點點白面要留下來招待串門的親戚。
那時候,出門串親戚基本上都是步行,禮物也只能是一塊錢一包的點心。老人說:“大家都舍不得吃,一家串一家,最后點心就壞了。”
老人說:“1981年后,土地承包了,孩子們外出做生意,日子才慢慢好起來,年也越過越好。”
1992年過年的時候,靠著兒子做生意每年1000多塊錢的收入,屠向舉老人蓋起了一院磚房。老人說,家里先后買了黑白和彩色電視機、洗衣機,連灶臺的風箱都換成了鼓風機。
這時候,親戚朋友間串門已經可以騎摩托車了。給人拜年的禮物變成了雙份的,一般是一瓶水果罐頭加上一包蛋糕,總共花3元錢。
今年過年的時候,家里已經住上了兩層的樓房。靠著種植馬鈴薯,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增加到了1萬多元錢。老人家里有了電腦。
“家里過年的吃喝越來越講究了,鍋里肉少了,綠菜多了。”老人說。
串門的時候,可以坐城郊車。“每個村里都通了車,走親戚很方便。”禮物也都是十幾元錢的“禮盒”,老人說:“少了都不好意思。”
屠向舉說:“以前是‘前頭一壟地,后頭一斗糧’,現在農民種地都不交公糧了,年能不好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