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兩翼齊飛
七月的西和,赤日炎炎,中午時分,記者來到十里鄉梁集村村民李海言家中。正是做午飯的時候,卻不見炊煙四起。原來,李家使用上了清潔的沼氣,廚房顯得既干凈又亮堂。李海言說,告別煙熏火燎,迎來清潔能源,以前不愛下廚的媳婦也開始喜歡上了炒菜做飯,自己家的伙食條件一天比一天好。該鄉黨委書記王小平風趣地形容沼氣給農民帶來的好處:亮了房子,美了娘子。
梁集村是十里鄉有名的貧困村,2005年,縣上把這里確定為“整村推進示范村”,確定了興修堤壩、改建學校、硬化路面、接自來水、項目資助等幫扶內容,修建沼氣池、改善能源條件只是梁集村整村推進工作的一個方面。為使新能源推廣普及,縣上為每個沼氣池補貼了3000元錢,如今,這個村已經有50戶人家建起了沼氣池。一年來,扶貧部門共投資各類扶貧資金100多萬元,為村里建成了一條一公里多的堤壩,維修改善學校一所,培訓農民工800余人次,家家通上了自來水,戶戶都確立了一個扶貧項目。預計三年后,全村將整體穩定解決溫飽,告別貧困。
因地制宜促發展
西和縣在扶貧開展中,著力落實四項措施。一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長道鎮西團、水泉等村是全縣重點優質桃園經濟區,為了這個開發區早出成果見效益,縣委書記馬效功多次帶領園藝技術人員到桃園調查了解生長情況,解決農戶的實際困難。目前桃樹成活率達90%以上,部分已經開始掛果。盧河鄉玉明村地少人多,是全縣有名的“吃半年,跑半年,不做生意閑半年”的貧困村。自列入整村推進示范村后,縣長佘東鵬親自包村扶貧,狠抓農村組織和基礎設施建設,治理小巷道,新修排水渠、沼氣池,改造圈舍、危房和廚房;在農作物結構調整中,大抓中藥材的示范種植和核桃的全面普及,為玉明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走產業化扶貧的路子。縣扶貧辦按照“產業推進、扶貧補助”的方式,借“半夏之鄉”這塊閃亮的品牌,大規模發展以半夏為龍頭的中藥材產業。目前,全縣僅半夏種植面積就達6000多畝,比三年前增加10倍,每畝年純收入達1萬元,6000多戶農民從中受益。半夏種植還帶動了黃芪、黨參、板藍根、生地等藥材的發展,僅黃芪一項每年出售一百多萬噸。另外,縣上爭取科技扶貧項目資金80萬元,引入馬鈴薯抗旱抗病新品種。按照“南椒北果加核桃”的經濟林發展布局,縣上還建立了兩個萬畝核桃園,推動了核桃產業的健康高效發展。
三是加快實施整村推進,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扶貧路子。長道鎮川口村、盧河鄉玉明村是整村推進示范村,縣上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給兩個村的整村推進工作賦予了新的內容。到年底,兩個村的農戶就可以住進寬敞明凈的新農居,實現穩定脫貧和建設新農村的雙重目標。此外,全縣還著眼新農村建設,重建了部分村的黨員活動中心,活動中心既是科技培訓的陣地,又成了黨員群眾學習娛樂的場所。部分村支部的活動室還配上了電腦,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架起了信息橋梁。
四是全力推進扶貧培訓,走農民技能培養和勞務輸出的路子。縣上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引導8萬多人次農民走出去掙票子,換腦子,年人均勞務輸出純收入6000多元。石堡鄉陽山村地處縣北海拔1500米以上的半山區,干旱缺雨,在過去是有名的特困村。自從確定為扶貧整村推進項目村后,完成了水平梯田、鋪路架橋、興建學校、衛生、文化活動室以及農戶房屋改造等基礎建設項目,同時調整了農戶產業結構,擴大了核桃、花椒和優質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如今的陽山村,家家有紅磚青瓦房,戶戶有一眼集水窖,90%的農戶有彩電,30%的家庭有電話,適齡兒童不出村就能有學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成果顯著得民心
去年以來,西和縣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農村各項扶貧工作中取得明顯成效。
———貧困人口明顯下降。2005年,全縣有2300個絕對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8400人穩定解決溫飽,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70元。貧困人口減少到5.3萬人,低收入人口減少到7.81萬人。
———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全縣90%的村通了公路,95%的農戶通上了電,70%的村通了電話,60%的農戶有電視看。累計新修鄉村公路59條,全長356公里,架設農村輸電線路127公里,修筑人畜飲水旱井5000多眼。
———基本條件有了大的改變。三年來,累計新修基本農田7.5萬畝,新修堤渠7000多米,開挖抗旱集雨、灌溉機井3000多眼,新增水澆地面積7000多畝。
———經濟支柱產業發展迅猛。創建優良畜牧基地2處,每年向農戶提供優良種羊1600只、種牛300頭,畜牧業商品率不斷提高;創建核桃采穗園4個,核桃和其他經濟林果苗圃5個,半夏良種子繁育基地20個,每年向農戶提供半夏籽種1.7萬公斤。新建日光溫室塑料大棚蔬菜基地30多個,結束了以前縣內蔬菜依靠外調的歷史。
———幫扶工作成績顯著。經省、市、縣內外幫扶單位牽線搭橋,每年輸出富余勞動力8萬多人,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多元,部分貧困村已開始邁向小康生活。
———整村推進的參與式扶貧深得人心,整村推進與36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的建設已初見成效。
———群眾綜合素質有所提高。農村經濟的增長,各項條件的改善,使產業結構調整得到順利實施。以扶貧培訓為龍頭的掃盲班、職培校以及廣播電視科技扶貧推廣,促進了廣大群眾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經甘肅省和隴南市多次抽查驗收,西和縣的扶貧工作連續兩年名列隴南市九縣牗區牘首位,名列全省前茅。西和縣在扶貧開發中,注入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嶄新內容,取得了良好效果,給扶貧工作帶來很多啟發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