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華 實習生 張大衛 特約記者 錢云飛
7月下旬,本報對聚集在泉城街頭的岷縣“乞討團”進行了連續報道。在濟南警方及救助管理站的努力下,“乞討團”日前被遣返回鄉。然而不少市民心中依舊納悶,岷縣小寨鄉等“乞討村”究竟是啥模樣?
近日,本報特約記者——山東電視臺民生直通車欄目記者錢云飛跟隨“乞討團”一行16人,來到甘肅岷縣探訪遠近聞名的“乞討村”。
“乞討團”順利返鄉
在火車上顛簸了20多個小時后,8月1日中午,列車到達了甘肅天水站。16名行乞者都來自甘肅省岷縣白塔村,天水救助站接收后,再分別送回各地市救助站。
在天水救助站的安排下,這16人先把自己清洗了一番,換上了干凈衣服,隨后,一碗碗久違的家鄉涼面端上桌,16名行乞者繃了一路的臉上綻開了笑容。
“乞討團”內一名小姑娘今年才13歲。在濟南救助站時,她的母親還口口聲聲說家里連飯都吃不上了,這會兒,她卻告訴記者:“這孩子在家一直在讀書,正上小學3年級,這次出來,趁的就是假期。”
天水救助站站長黃先生告訴記者,每年被從全國各地遣返的僅岷縣籍的乞討者一般有500多人。讓救助站頭疼的是,這些行乞者一次次的被送回來,又一次次的再度成群結隊地出去討要。因此岷縣的白塔村、虎龍村等就成了遠近聞名的“乞討村”。
記者進入“乞討村”
從天水市到岷縣需要9個多小時的車程,坐上了印有“岷縣”字樣的大巴車后,16個行乞者臉上不見半點興奮,而是表情越發僵硬起來。
8月2日,汽車開進中寨鄉小寨辦事處。雖說“乞丐村”名聲在外,但村里看起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破敗。雨季來臨,附近高高低低的山丘一片蔥蘢。山腳下是成片的平房,一些是磚瓦房,一些是土坯草房,還有不少的二層小樓。
沒到白塔村口,這16名行乞者就急于擺脫了記者,堅決不讓記者跟隨他們回家。據當地官員介紹,白塔村早已通了電,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年人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岷縣山區中草藥資源豐富,村民們大多靠種植藥材為生,很多村民都蓋了氣派的宅子,還囤積了滿屋子的糧食。
在一戶農家,記者看到,磚瓦平房內是磚鋪的地面,擺有幾件簡單的家具,一臺黑白電視機。房屋的主人說,很多村民靠種藥材自食其力,說不上豐衣足食,解決溫飽卻不成問題。
這位村民說:“當地自然條件差,僅靠種地很難致富。近幾年來,一些專門外出乞討的村民都“發”起來了:家里蓋了二層小樓,家用電器多了起來,摩托車也有了。與他們相比,沒出門乞討的反而成了貧困戶。在現實面前,大家逐漸認可了一種觀點:反正不在本地乞討,外面的人又不認識,等乞討有了錢,就可以風風光光地回家過好日子了。
然而,也不少村民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外出乞討是好逸惡勞的可恥行為。
當地政府全力扭轉“乞討風”
岷縣民政局副局長張玉茂稱,一些村落“乞討風”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原因。起初,很多村民因天災人禍家境困難而外出乞討,慢慢地發現乞討比種地來錢快且省力,于是乞討便成了一條生財之道。
為了早一天擺脫“乞丐發源地”這一尷尬的名號,岷縣縣委、縣政府一直號召大家靠勞動致富,維護岷縣人的形象。目前,相關部門也在乞討現象較為嚴重的鄉鎮進行了幫扶;為不讓學生出外乞討,當地學校甚至每學期的期末都組織禁討教育。
另外,根據今年國家十九部委頒發的《關于加強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見》,當地政府已將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考核內容,對流浪乞討未成年人數量龐大、未成年人外出流浪乞討現象嚴重的地區下達督查通知書,對造成嚴重后果的實施一票否決并追究領導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