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秦磚漢瓦”退出建筑市場
張子葆自擔任隴西縣墻改辦主任后,短短6年間,該縣墻改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并走在了全省前列———曾經延用了上千年的“秦磚漢瓦”逐步退出建筑市場,新墻材使用率從零升至100%,全縣累計生產新墻材1.6億塊,節約標煤9920噸,耕地264畝,新墻材竣工面積56萬平方米。
1998年下半年,隴西縣籌劃成立墻材革新和建筑節能機構,可是,張子葆一次次跑上跑下均沒有結果,報告遲遲批復不下來,因為上級領導和相關部門對墻材革新與建筑節能缺乏了解,甚至認為:“成立墻改辦,只能增加建筑成本,對建設沒一點好處”,“隴西在黃土高坡上,到處都是土,生產空心磚沒什么意義”等等。
面對挫折與困惑,張子葆沒有氣餒,經過咨詢、請教,他逐漸了解到:新墻材不僅對建筑有保溫隔熱、減少噪音的作用,而且具有降低建筑成本、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節約能源等諸多好處,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于是,他轉變思路,從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高度,與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溝通,并邀請縣上領導和有關人員參加關于墻材革新與建筑節能會議,同他一塊到北京、上海、銀川等地參觀、學習,深入了解新墻材的巨大作用。使大家對墻材革新與建筑節能工作的認識達到一致,縣墻改辦終于在2000年成立了。
隴西縣是隴上歷史名城,也是蘭州與天水之間的工業重鎮,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城市改造和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建筑業迅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亂挖、亂占、毀田燒磚、破壞環境的事情也越來越多。為此,張子葆跑遍了全縣所有建材企業和施工現場,給他們講解、宣傳新型墻材,可收效甚微———磚瓦企業既沒有新墻材的生產設備,又害怕投資后生產的新產品沒有市場;建設施工單位從來沒用過新墻材,擔心新墻材的質量沒有保證。
要讓使用了上千年的“秦磚漢瓦”退出建筑市場,談何容易?面對困難,張子葆沒有低頭。他首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通過電視、廣播等媒體和制作宣傳牌、組裝宣傳車等形式,不斷進行墻材革新與建筑節能等有關政策法規的宣傳,并把集中宣傳和經常性宣傳結合起來、社會宣傳和行業促進結合起來,逐漸強化建材企業、建筑施工單位和建設單位的墻改意識,提高新墻材使用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努力營造發展墻改的良好社會氛圍。6年來,他們共印發宣傳單21萬份,通過引用資料、數據、圖片等進行對比,使宣傳取得良好成效。
墻改的關鍵在于盡快發展新墻材生產線。隴西縣有20多家磚瓦企業,但是,他們對新墻材的投資、生產都持觀望態度。張子葆一次次跑磚瓦企業進行說服工作,最后,他甚至想辦法從銀行貸了一筆款,并與縣三臺磚瓦廠簽訂了一份《新墻材生產協議》,商定:縣墻改辦幫助磚瓦廠籌資80萬元購買新墻材生產設備,協助培訓技術人員,產品有市場且贏利后還款80萬元,利潤均屬磚瓦企業。
經過近半年的努力,隴西縣三臺磚瓦廠生產出的新墻材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合格,經張子葆建議,他們用新墻材在廠門前蓋了一幢廠屬辦公樓,作為樣板工程。由于新墻材的優越性直觀地體現了出來,各建設、施工單位逐漸開始推廣使用,很快,新墻材便供不應求。
面對可觀的經濟效益,各磚瓦廠生產新墻材的積極性開始空前高漲,并紛紛進行技改。如今,全縣取得我省新型墻體材料產品質量資格認可證的磚瓦企業已有9家,正在進行技改的8家,其余建材企業也正在積極創造條件,力爭“十一五”期間全部完成技改并通過論證。與此同時,新型墻材的應用在隴西縣也全面推開,新墻材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長,城區規劃區內建筑的新墻材使用率達到100%,鄉鎮新墻材的使用率達到50%,而且,新墻材開始推廣到周邊市縣的建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