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縣武陽鎮胡家山村旗山頭社地處與隴西縣交界的大山深處。在這個小山村,有一位名叫劉芝蓮的教師,她艱辛辦學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
劉芝蓮已近不惑之年,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農家女子,但在19年的山村教書生涯中,她卻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1987年,劉芝蓮嫁到了偏遠的旗山頭社。曾在隴西娘家當過代課教師的她,看到村里唯一一所復式制小學因為缺少教師、校舍設備破舊而處于癱瘓,適齡兒童無處就學,心里十分難過。經與家人商議,劉芝蓮向村黨支部申請,主動要求擔任村小學代課教師,決心將村小學重新辦起來。
村黨支部正為沒有教師的事情發愁,看到高中畢業的劉芝蓮主動請纓,自然高興地答應了。
當時的旗山頭小學,只有一間教室,因年久失修,房頂上已經有好幾個窟窿,門窗也不知去向,教室里只有4張無腿的桌面;校園內雜草叢生,糞便垃圾成堆……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劉芝蓮開始了她的第二次教師生涯。
要辦學,首先得有個像樣的環境。可是,當劉芝蓮向村上提到維修校舍的事兒,村干部和群眾們都犯難了:村里沒一分錢,甚至寫個通知的紙張都買不起,村民們大多連學生的書本費、學費都交不起,也無錢支持辦學。看到這一狀況,劉芝蓮又到鄉上爭取資金,但被告之,資金主要用來保大學校,旗山頭小學屬于合并辦學對象,不能給予投入。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如果把旗山頭小學合并到附近大點的學校,胡家山村的學生上學最少也在十里開外,且要翻幾道梁、跨幾條溝,每天來回一趟至少三四個小時。勢必大多數適齡兒童只好被迫輟學。
為了讓村里孩子們能就近讀書,劉芝蓮鐵了心要把村小學辦起來。她動員家里人及親朋好友和部分家長,對教室進行了維修;沒有桌凳,她便把家里的飯桌、板凳全拿到了學校,甚至動員公公、婆婆把壽材板也貢獻了出來……之后,她又利用假期打工和丈夫在外打工掙來的錢,繼續為學校添置設備,并替特困學生購買書本等學習用品。
靠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家人的支持,劉芝蓮就這樣堅持辦學達5年之久。她的執著精神感動了鄉上領導,1992年,鄉上取消了撤并旗山頭小學的計劃,并出資重修了這所小學。經過維修后,學校比以前寬敞多了,總算可以容納更多的孩子上學了。于是,劉芝蓮便挨家挨戶動員適齡兒童入學,經她苦口婆心的勸說,村里的適齡孩子們全都背上了書包。
隨著學校的擴大,劉芝蓮又面臨新的困難———有很多孩子交不起書本費。為了保證每一名學生能順利上學,她決定自掏腰包,給他們購買書本;但是,個人的收入畢竟有限,為此,劉芝蓮每年要拖欠縣新華書店許多書費。為還清書款,每年假期,她都外出打工掙錢,而且把自家的余糧也賣了,最困難的時候,她甚至把自己的辮子也剪下來賣了。
在劉芝蓮的不懈努力下,旗頭山小學辦得紅紅火火。孰料,2003年7月2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暴,將學校全部沖毀。面對無情的洪水,劉芝蓮沒有氣餒,為了讓孩子們繼續讀書,她把自己的家變成了學校,組織學生們在自家屋檐下上課。
一個偶然的機會,縣委副書記閆粉棠聽說了這件事,專程帶領縣教育局、鄉教委的領導徒步兩個多小時,來到旗山頭,并被眼前的情景深深感動了……在閆粉棠的親自協調下,旗山頭小學很快搬遷到了一處比較寬敞的地方,建起了兩間嶄新的教室和兩間辦公室。后來,根據農村兩免一補政策,貧困孩子們的學雜費也免掉了。
在各級領導的支持和關懷下,旗頭山小學迎來了勃勃生機。劉芝蓮辦學的勁頭也更足了。為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她還自費上了電大班。
眼下,寬敞明亮的教室里,雖然還是劉芝蓮一個人在講課,但是,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卻響徹大山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