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紀念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省長 陸浩
![](/Files102/BeyondPic/2006-10/19/W020061018684528685961.jpg)
同志們,朋友們:70年前,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發生了一件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件,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
長征的勝利,在中國革命的歷程中樹起了一座光輝的里程碑。會寧,這個普通的山城因此同偉大的長征永遠聯系在一起,這是我們全省各族人民的驕傲。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紀念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暨長征勝利70周年。首先,我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向領導紅軍創造這一歷史偉業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向在長征中浴血奮戰的紅軍將士,向全省當年支援紅軍的各族人民,向在座的和所有健在的功勛卓著的紅軍老戰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在長征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致以深切的緬懷之情!
70年前的中國大地,強敵入侵,山河破碎,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在此最危險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積極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然而,國民黨蔣介石頑固地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調集數十萬大軍,對中央紅軍發動了五次“圍剿”。由于黨內“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撤離江西革命根據地,開始了艱苦的長征和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隨后,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也相繼撤出根據地,踏上了漫漫的長征征途。
在長征的路上,國民黨蔣介石糾集主要軍力圍追堵截,妄圖置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于死地。英雄的紅軍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中央軍委領導和指揮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轉戰烏蒙山,激戰嘉陵江,擊退上百萬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里,終于奪取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甘肅是紅軍長征經過地域較廣、活動時間較長、過境部隊最多的省份之一,是黨中央落腳陜北、奠定中國革命大本營的決策地,是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的紀念地,在長征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從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途經甘肅兩當縣等地到1936年11月環縣山城堡戰役結束,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參加長征的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等幾支主要紅軍部隊都經過甘肅。
伴隨著紅軍的足跡,革命的火種撒遍了隴原大地。在紅軍的影響下,覺醒了的隴原兒女踴躍參加紅軍,積極支持紅軍,后來又有大批的青年奔赴延安、奔赴抗日前線。紅軍在甘肅境內還召開了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在迭部縣俄界村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研究了黨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嚴肅地揭露和批判了張國燾分裂黨和分裂紅軍的錯誤;在宕昌縣哈達鋪召開的全軍團以上干部會議,對部隊進行了整編,正式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明確了北上陜甘蘇區的方向,并使紅軍得到了物質上的補充和體力上恢復,被稱為“長征路上的加油站”;在通渭縣榜羅鎮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正式決定把陜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為紅軍長征確定了理想的落腳點。同時,紅軍還在甘肅境內謀劃并發動了數次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戰役。有著名的“臘子口戰役”,有為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創造良好條件的“岷洮西固戰役”和“成徽兩康戰役”,特別是在環縣發動的“山城堡戰役”,是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后團結一致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是長征的最后一仗,也是結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最后一仗。紅軍長征在甘肅期間所進行的重大活動、重要會議和戰役,不僅對甘肅產生了重大影響,極大地促進了甘肅人民的覺醒,促進了甘肅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而且對整個長征的勝利乃至全國政治形勢的變化,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志們,朋友們!
長征,是革命與反革命兩種力量、光明與黑暗兩種命運的一場大搏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
長征的勝利,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深深植根于中國各族人民之中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不可戰勝的。
長征的勝利,宣傳了黨的主張,撒下了革命的火種,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長征的英雄事跡,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斗志,也震驚了世界。
長征的勝利,實現了我們黨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的前進陣地,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紅軍擔負起抗日戰爭的中堅力量的使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長征的勝利,保存和鍛煉了革命力量。經過長征考驗的共產黨員與紅軍將士,是我們黨和軍隊最可寶貴的財富,許多同志后來成為治黨、治國、治軍的杰出領導者和骨干。
長征的勝利,具有深遠意義的是,確定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這是我們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的最重要的保證。
![](/Files102/BeyondPic/2006-10/19/W020061018684528687328.jpg)
紀念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長征暨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
同志們,朋友們!
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它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超越了時空的界限。長征所表現出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精神,已融入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以其獨特的品格和魅力,將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
長征,在最險惡的環境中激蕩著最崇高的理想,是一曲用信念和意志譜就的壯麗凱歌。長征途中,紅軍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是世所罕見的。他們缺衣少食,彈藥匱乏,吃的是草根,咽的是樹皮,頭上敵機轟炸,四周敵軍圍追堵截。紅軍是靠什么力量,跨越萬水千山,走出雪山草地?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激勵著他們,是為民族和人類解放事業不懈奮斗的執著追求鼓舞著他們。在整個長征的歷程中,偉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譜成了高亢激昂的動人樂曲,升華了我們的黨魂、軍魂和民族魂。
長征,在迷霧途中開辟了走向勝利的光明大道,是一篇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實事求是的歷史華章。經過湘江之戰后,紅軍的千鈞命運系于一發,中國革命的前途十分迷茫。在這最危急的關頭,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擁護。遵義會議的最大歷史功績就是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核心領導地位,危急關頭,撥正船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從此將中國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因為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才有了機動靈活、出奇制勝的戰略戰術,才能夠取得打敗日寇、解放全中國的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實事求是,是長征精神最為深刻的內涵。這是紅軍和中國共產黨人在付出巨大犧牲后,得出的寶貴經驗,從此實事求是成為我們黨的根本思想路線。
長征,在敵人的無情追剿中軍民并肩戰斗,是一道用人間真情匯集成的滾滾鐵流。紅軍長征是處于無后方依托的流動作戰,所經過的絕大多數地方都是偏僻的山區、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加之國民黨和當地封建勢力的欺騙宣傳,不少地方的群眾對共產黨和紅軍存在著懷疑和恐懼。但紅軍嚴守黨的群眾紀律,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每到一地,都宣傳群眾,動員群眾,不動群眾一草一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幫助人民群眾建立起人民政權和革命武裝,真心誠意為群眾謀福利、求解放,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各族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和大力支持。廣大人民群眾深深認識到“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沿途群眾積極參加紅軍,主動為紅軍捐贈糧草和物資,給紅軍帶路,照顧紅軍傷病員,甚至參軍打仗,從根本上保證了紅軍長征的勝利。長征的歷史表明,得民心則興,失民心則亡,這是千古不易的歷史法則。
長征,在無數的驚濤駭浪中激發了無窮的創造活力,是一個在逆境中崛起的人間奇跡。長征一開始,黨和紅軍就被置于生與死的嚴峻考驗面前。我們黨從絕處求生,將危機四伏的被動撤退,變成了開創革命新局面的起點;將險象環生的艱難跋涉,變成了充滿智慧的偉大創造。在中國革命何去何從的危急關頭,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擺脫了教條主義的羈絆;在敵人圍堵萬千重的困境中,創造了四渡赤水出奇兵、兵臨貴陽逼昆明的神來之筆,豐富了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在紅軍途經少數民族地區時,黨創造性地制定和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妥善地處理了漢族同少數民族的關系;在黨內出現各種矛盾和意見分歧時,黨創造性地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正確地開展黨內斗爭,有效地維護了黨的團結統一;在民族危亡日益加深的情況下,黨創造性地處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所有這些,都為長征的勝利和開創勝利后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政策基礎。
![](/Files102/BeyondPic/2006-10/19/W020061018684528692363.jpg)
紀念大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