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給紅軍長征總結出四個關鍵地點:瑞金是出發點,遵義是轉折點,會寧是會合點,陜北是落腳點。
8月5日,我們走進會寧城,站在了這片紅色的土地上。
“當年紅軍來的時候,會寧城里也就幾百戶人家,不到1000人,街道窄窄的,零星有幾家店鋪”。縣城北關83歲的楊元老人說:“和現在比,那時候的城就不像個城。”
這些年,會寧縣城變得讓好多人都不認識了。
順著寬闊筆直的長征路進入城區,一路走來,映入眼簾的是林立的新樓、平整的街道、寬闊的廣場、漂亮的禮堂、雄偉的體育館……小攤小點不見了,全都搬進了新建的市場;小商小販不見了,全都住進了街邊的店鋪。
會寧是個窮縣,山窮土瘦,每一個小小的變化都來之不易。但是,貧窮并沒有阻擋住會寧人改天換地的腳步。靠著長征火炬點燃的精神之火,一群埋頭苦干的會寧人,在幾年之內鑄起了一座美麗而富有朝氣的“新城”。
軍隊常與動蕩相伴,只有人民的軍隊才與安寧相連。在會師圣地上建“新”城,就一定要融進“會師”的概念,而會師景觀和場館建設,也讓會寧縣城顯得更加富有內涵。
頂著正午的烈日,我們登上了縣城東南面的桃花山。放眼望去,會寧縣城盡收眼底,一片欣欣向榮。俯首而望,一座占地500多畝的“紅軍長征勝利景園”展現于前。微縮的瑞金古塔、遵義會址、瀘定橋、臘子口等一一鋪陳在青山之間,無聲地講述著長征路上那說也說不完的故事。
桃花山是會寧少有的林木茂盛之處。縣城四周,大都是光禿禿的荒山。多年來,干旱缺水的會寧人一直喝的是苦咸的井水和窖存的雨水。2002年,中央、省、縣三級政府投資2800萬元,翻山越嶺引來百余公里外的黃河水,建起了一座庫存30萬立方米的水庫,使會寧城的居民第一次喝上了甜水。
供水工程解決了吃水問題,供熱工程則解決了取暖問題。投資1400多萬元的城區集中供熱工程,只用了一年時間便建成投入使用,結束了“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歷史。
不光喝上了幸福的甜水,用上了干凈的暖氣,說起會寧縣城的變化,每個縣城居民都有說不完的話。
站在平展展的會師北路上,縣建筑公司退休工人苗有乾顯得很自豪。這位在縣建筑公司工作了一輩子的城建人,親歷了會寧縣城一點一滴的變化,對會寧縣城的變化最有發言權。
他說:“我當建筑工人的時候,修的基本上都是平房,現在這些平房差不多拆光了。直到1984年,會寧縣城才有了第一座樓,這座三層高的小樓整整建了三年。”苗有乾感慨地說:“那時候,縣建筑公司一年頂多接一兩個活,總共也就五六十萬元,現在一年隨便能接上千萬元的活。”
城市建設是很花錢的事,會寧縣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2000萬元,連吃飯都難以保證。搞城建,錢從哪里來?
縣上通過認真思考,提出了“經營城市”的理念,一方面向上積極爭取國家補助,另一方面敞開懷抱吸引外資,與此同時,堅持“誰投資、誰建設,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發動群眾“自己來建設城市,建設自己的城市”。
會寧縣城鄉建設管理局副局長黎朋篤說,這幾年,會寧城市建設投資達6億多元,其中民間資本就占了60%多。
他說,從群眾口袋里“掏錢”搞建設,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見。剛開始,有很多人不理解。現在,享受著“新城”帶來的種種便利和好處,大家都說,這個錢掏得值。
漂亮的新城,不僅吸引了企業和商人的目光,紛紛來這里尋覓商機,投資淘金,也吸引了眾多文藝團體和體育賽事,三天兩頭來這里搞演出,打比賽,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勒緊褲帶”搞教育的會寧縣,曾創造了著名的“三苦兩樂”精神。如今,城市建設的“會寧模式”、“會寧速度”,又一次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經常有人跑來取經。
我們在縣上采訪時,會寧縣城的塔吊緊張地轉動著,工地上回響著叮叮當當的忙碌聲。為迎接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慶祝大會,新規劃的會師園內,會師紀念館、博物館等一批重點工程正在緊張施工。站在會師園內,記者耳邊震響的是金戈鐵馬的喧囂,眼前升騰的是征程萬里的塵煙。
日夜流淌的祖厲河水,見證了會寧從過去到今天的滄桑巨變,勤勞的會寧人民,正邁步走向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