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一個橫亙于梁峁溝壑間的高原古城,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地方。
“秦隴鎖鑰”的地理位置,引來兵家相爭;吉祥安寧的“好地名”,令偉人毛澤東主席浮想聯翩。于是,在上世紀30年代,在這個不起眼的小城,上演了一出威武雄壯的大戲———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此地,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由此畫上圓滿的句號。
1936年9月,為迎接二、四方面軍北上,在會寧地區實現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的戰略部署,一年前到達陜北的紅一方面軍組成“西方野戰軍”,兵分兩路向會寧地區挺進。
10月2日,紅一方面軍15軍團直屬騎兵團,以奔襲戰術攻占會寧縣城。接著,隨后趕到的紅一方面軍主力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使會寧縣城及周圍地區牢牢地控制在我軍手中。
10月8日,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抵達會寧青江驛一線,與紅一方面軍1軍團1師會合,拉開了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的序幕。次日,朱德、張國燾率領的紅軍總部及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四方面軍總部同時到達會寧縣城。正在隴南一線作戰的紅二方面軍聽到紅一、四方面軍會合的消息后,日夜兼程,向會寧地區挺進,于10月18日抵達會寧。至此,紅軍三大主力全部在會寧地區實現了大會師。
會寧會師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結束的標志;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點;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座豐碑,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會師使會寧名揚天下,也孕育了會寧人濃厚的紅軍情結。明媚的秋陽下,我們漫步縣城街頭,徜徉祖厲河畔,登臨桃花山峰,處處可看到“會師”的字眼,時時可聽到“會師”的故事。會寧人民以獨特的方式向南來北往的游客們吟唱著紅軍三大主力在這里書寫的英雄史詩。
“會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是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價的。”熟稔往事的會寧人如此說。據記載,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歷時近一個月。期間,紅軍先后同國民黨軍隊進行過六次較大戰斗,有1000多名紅軍指戰員血灑會寧。
大墩梁,離會寧縣城不遠的一座山梁。當年,為了保證紅軍勝利會師以及會師后的紅軍向北挺進,紅五軍與數倍于自己的國民黨軍隊在這里展開了激戰。
當時敵人在飛機的助戰下,成批成批地往上沖。紅軍在裝備極差的情況下,在敵人進攻時先用步槍、機槍壓制敵人,當敵人接近陣地時,投出一排排手榴彈,在煙霧中沖出戰壕與敵人進行肉搏戰,戰斗進行得異常慘烈。大墩梁阻擊戰一役,800多紅軍將士英勇捐軀,28歲的副軍長羅南輝同志也長眠于此。
幾乎在敵我雙方在大墩梁一帶激戰的同時,紅軍為阻擊敵南部追擊部隊,在會寧北部白草塬慢牛坡設下伏擊圈,痛擊了敵人。戰斗中,部分紅軍戰士沖入敵陣揮舞大刀左右劈殺,場面甚為慘烈。慢牛坡伏擊戰,包括紅軍93師師長柴洪宇在內的200多名紅軍將士英勇犧牲,為保衛會師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69年前的戰斗硝煙早已散去,烈士的鮮血凝結成座座豐碑永遠矗立在會寧大地上,他們的英勇事跡和偉大的長征精神一樣,也永遠銘刻在50多萬會寧人民的腦海中,激勵著會寧人民在建設美好家園的征程中,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永不言棄,演繹出一串串感人肺腑的故事。
冉樹蒼,會寧縣頭寨鎮中灣小學校長。這位數十年如一日,癡心教育事業的錚錚鐵漢,為了結束當地適齡兒童上學難的歷史,決定新建一所學校。建校沒有地,他奉獻出了他家的12畝承包地;修校舍缺少資金,他不僅毫不猶豫地拿出了全部積蓄,而且糶糧食、賣耕牛以彌補資金缺口;山里水貴如油,建學校需水量大,買水開銷多他心痛,于是,他將家里的4窖水貢獻出來……冉樹蒼的事跡令人動容,冉樹蒼的舉動強化著會寧縣“領導苦抓、社會苦幫、家長苦供、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三苦兩樂”辦教育的精神,進而催生出一串令人眩目的數字:高考制度恢復以來,這個“苦甲天下”的貧困縣累計向全國各大專院校輸送學生3.1萬多名,其中已取得碩士學位的有1000多人,博士學位的有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