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將“三抓三促”工作落到實處,天水市博物館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依托高臺縣館際交流展覽“古冢丹青——高臺魏晉墓葬壁畫藝術展”,針對青少年策劃開展了七期“華彩存跡 多元融榮”為主題的社會教育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活動的精彩瞬間吧!
![](/Files262/BeyondPic/2023-3/31/20230331033524518.jpg)
一、博物館展覽配套教育課程“走出去”,進校園開展活動。
為了讓陳列于展柜中的文物“活起來”,3月18日—3月30日,天水市博物館陳列展覽部和社會服務部攜“高臺縣魏晉墓葬壁畫展”展覽配套教育及部分壁畫磚文物復制件先后走進了天水市實驗小學、平南小學、天水市逸夫實驗中學、天水市第五中學4所學校,開展了“華彩存跡 多元融榮”主題宣教活動,聆聽教學課程及參與繪畫體驗的師生達488人。
![](/Files262/BeyondPic/2023-3/31/20230331033537263.jpg)
活動中,許鳳主任、馬優努斯主任和宣教人員通過壁畫磚復制件及文物高清圖片,講述魏晉時期河西地區農耕牧獵、交通出行、歌舞宴樂的社會生活場景、民俗風情,帶領同學們了解壁畫磚上的“沒骨”繪畫技法,通過臨摹壁畫磚圖案、制作刮畫,加深對博物館交流展覽的印象。
![](/Files262/BeyondPic/2023-3/31/20230331033558794.jpg)
“華彩存跡 多元融榮”展覽配套教育課程進校園的四場活動,也是我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館校合作機制、進校園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實際舉措,旨在讓青少年通過參與展覽配套教育活動,了解兩千年前河西人民多元融榮的生活,增加文化知識儲備,在課堂中就能欣賞到博物館展覽文物,學習到課本外的知識,提高中華民族一家親,攜手共建美好未來的文化自覺。
二、博物館覽配套教育課程“請進來”,舉行館內宣教活動。
3月以來,天水市博物館通過線上招募體驗者的方式,邀請80余名青少年參加了3場館內教育活動。宣教員帶領青少年在第一臨展廳現場參觀“古冢丹青——高臺魏晉墓葬壁畫藝術展”,欣賞許三灣與駱駝城墓葬中出土的多件壁畫磚;隨后結合高清文物圖片,講述魏晉時期河西地區各族人民的生活故事、文化風俗,加深大家對展陳文物的理解;活動最后,“天水市博物館之友”韓琦老師為青少年講解壁畫磚的繪制技法,指導大家體驗磚畫繪制的過程,沉浸式感受彼時河西走廊的民俗文化特色和中國古代磚飾藝術的魅力。
![](/Files262/BeyondPic/2023-3/31/20230331033733752.jpg)
本次展覽配套項目是天水市博物館開展“三抓三促”工作以來,由陳列展覽部和社會服務部通力協作,最大限度地發掘文物展品價值,讓展品“說話”的成功案例。我們會吸取活動的經驗和不足,繼續加強與城鄉中小學的合作,共享館校文化資源,借助博物館“第二課堂”增加青少年的知識儲備,豐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Files262/BeyondPic/2023-3/31/20230331033720924.jpg)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