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編織添新意 ——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春節系列掛毯制作社教活動
玉兔將臨門,祝福處處存;爆竹天天笑,喜事朝朝聞。傳統佳節春節的到來代表著新華章的開啟,爆竹聲把濃濃的年味播撒在祖國大地,為人們帶來了美好的憧憬與新的希望。
借著新春獨有的年味兒,天水民俗博物館在1月24日(農歷正月初三)開展了春節系列“巧手編織添新意”——掛毯手工制作社教活動。此次活動邀請線下二十余名青少年與線上觀眾共同參與、同步開展。
掛毯也稱作“壁毯”,在我國西北地區自古有將地毯掛在墻壁上的習俗,有的作為帳幕,用于御寒或裝飾。我國最早的壁毯實物是新疆羅布泊樓蘭古國遺址出土的西漢時期的平紋編織“人物頭像”地毯殘片。20世紀初,北京、天津也少量生產具有國畫藝術風格的壁毯。60~70年代,壁毯生產發展較快,北京、天津、上海和內蒙古等地制作了不少具有油畫藝術風格的壁毯。
活動開始,社教專員通過PPT中的文字和精美圖片,帶領同學們了解掛毯的發源、用途、制作原理及裝飾作用,接著通過講解讓同學們更加深入地學習了掛毯初期和當下存在的不同意義,同學們驚嘆每張精美掛毯所編制的圖樣和懸掛的位置都有不同的寓意和作用;接著,社教專員給大家現場教學了掛毯的編制方法,當同學們看到一根根普通的絲線在社教專員的手中變成了一張張精美的掛毯時皆都贊嘆不已、躍躍欲試,社教專員將掛毯材料包分發給大家,同學們立即按照自己剛剛學習的編織方法開始制作起了屬于自己的新年掛毯,不一會兒,在社教專員的指導下,同學們手中的絲線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他們手中左右穿行,最終幻化成了一張張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成功的喜悅和爽朗的笑聲凝結成了新春佳節最美的風景。
此次活動,形式獨特、精彩紛呈,在“過大年”之際,讓同學們在收獲民俗文化知識的同時,巧手編織自己心目中富有個性特色的掛毯,既讓他們感受到不同民俗文化知識的獨特魅力,又激發了他們獲取歷史文化知識的激情,并為自己增添一絲辭舊迎新的氣息,別具情趣和意義。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