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6/BeyondPic/2018-5/21/20180517060005666.jpg)
本次培訓班在結束了外聘專家的精彩授課后,5月14日至16由天水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中青年骨干為培訓班學員進行了專題授課和實踐指導。與其說是講課,倒不如說是與省內博物館同行之間的經驗交流與知識共享。
我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在甘肅省內起步較早,2008年已獲得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多年來在館藏青銅器、書畫、陶器等文物的修復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次培訓班在開設之初,就課程設置,我們進行了多次討論,考慮到甘肅省內有文物修復資質的單位較少,培訓學員對文物修復工作知識的匱乏,文物養護工作不專業,現代分析儀器零基礎等問題,我們希望通過理論學習和現場實踐,為學員提供實驗樣品和儀器操作機會,現場演示并自己動手實踐,系統學習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的全部過程,使學員對青銅器保護材料及修復技術發展現狀有更深的認識,為以后各自的工作目標和研究思路指導了方向。
如果說外聘老師的課程設置是為了拓展學員視野,開闊思維,那么本館老師的授課是為了把工作中的經驗與各位同行進行共享與交流。在總結了幾位專家授課的基礎上,我們以操作性強、流程清晰為主,開設了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操作基本流程簡述、文物病害圖繪制、青銅器修復實踐等課程。
5月14日上午天水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主任劉繼萍以《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操作基本流程簡述》為題,圍繞“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及修復原則”、“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的具體實施”、“保護后環境控制與文物使用中的問題”三個核心問題,結合青銅器腐蝕產物和病害圖、文物分析檢測等案例,為學員們進行專題授課。劉主任首先以全國文物保存現狀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基本原則為切入點,向學員們講授了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的編制思路,青銅器保護修復的工藝流程,預防性保護環境控制等問題。劉主任表示,為更好地實現館藏青銅器本體的保護修復效果,需要從文物保存的微環境控制、小環境調節、大環境監控三個方面來確保文物的安全保存。
![\](/Files256/BeyondPic/2018-5/21/20180518025458837.jpg)
下午由我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王炯老師為學員們講授《館藏青銅器病害圖繪制》,先以理論知識講述了青銅器文物的病害檢測方法和青銅器文物的病害與圖示表示方法。然后與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的各位工作人員一起在現場指導學員們利用繪圖軟件制作青銅器文物病害圖。我館對文物病害圖的繪制一直都是高標準、嚴要求,必須以檔案中文物器型圖的標準進行繪制。通過這堂課程,學員們基本掌握了PS病害圖繪制方法,課后各位學員意猶未盡,并就病害圖繪制思路與技巧與各位老師展開討論。
![\](/Files256/BeyondPic/2018-5/21/20180517055849354.jpg)
5月15日至16日,是《青銅器修復實踐》課程,學員被分成兩組,分別由我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李小龍、孟旭輝兩位專業老師就青銅器保護修復基本流程、有害銹辨別檢測、翻模工藝方法、材料、器型補配、隨色做舊等工藝進行現場演示,最后由學員自己動手實踐。實踐課中,我們為學員提供了有害銹樣品和實驗標本,讓學員對各類文物修復工具和材料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其中,硝酸銀檢測的學習可以為學員在今后的工作中對文物庫房和展廳中的青銅器有害銹的辨別提供科學依據,以便為文物進一步的隔離保養和修復提出工作計劃。
![\](/Files256/BeyondPic/2018-5/21/2018051705591235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