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5/BeyondPic/2018-3/31/1803311018d4280fc5791439cc.jpg)
3月30日,伏羲講堂第二十講開講,天水市博物館、伏羲學院特邀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冀青教授做客伏羲講堂,講授《斯坦因與絲綢之路考古學的起源》學術講座。講座由天水市博物館副館長汪保全主持,天水市博物館職工、社會各界人士、天水師范學院師生共百余人聆聽。
王冀青現為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次講座的主要內容有五個方面:絲綢之路的文物資源;近代絲綢之路考古學產生的歷史背景;斯坦因在南亞的考古學考察;斯坦因在中亞的考古學考察;斯坦因在西亞的考古學考察。在講座中,王教授首先講述了“絲綢之路”概念的產生,為大家厘清了絲綢之路歷史發展脈絡。接下來王教授講了絲綢之路文物的大規模發現,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本次講座的重點,斯坦因在南亞、中亞、和西亞的考察活動。從1900年到1931年,斯坦因對中亞地區進行了四次考察,主要的活動區域在我國的新疆和甘肅地區,發掘出大批珍貴文物。除了每次搜集文物,斯坦因在歷次考察活動記錄的日記,已成為目前敦煌學研究的主要依據,他關于中亞的考察報告與研究論著是當代敦煌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原始資料。然而,我們在肯定斯坦因在學術上的成績的同時,也應批判他在我國西北地區竊取和盜掘文物的行為,給我國的古代文化遺址造成嚴重破壞,也是對中國主權的踐踏。講座結束后,王教授與大家進行了熱切的交流互動。
![](/Files255/BeyondPic/2018-3/31/18033110180677c3199694e3ef.jpg)
天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古代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隨著絲綢之路的國際影響力在逐漸擴大,天水市博物館充分發揮了伏羲講堂的作用,邀請知名教授來我館進行學術專題講座,拓展了職工的學術視野,也為大眾提供了文化服務,增長了大家的知識。
![](/Files255/BeyondPic/2018-3/31/180331101843e22c68c48d093a.jpg)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