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5/BeyondPic/2018-3/22/180322094954a49c821d9b98f3.jpg)
近日,定西市安定區博物館第二批字畫修復工作已接近尾聲,眾所周知古舊字畫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藝術品。如果修復不當,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會對舊字畫造成更加嚴重損毀,危及古字畫的壽命,也會削弱古字畫應有的藝術價值。
古舊字畫的修復是一項費神的精細活,難度較高,也是一門復雜的中國傳統手工修復技藝。在修復過程中,裝配天地桿及軸頭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傳統修復技術地桿為紙筒,內部罐裝沙粒。此次修復的安定區博物館古舊字畫,原裱件地桿為紙筒,遭受水災后,地桿變形,斷裂,畫心嚴重污染。目前天地桿我們都采用實心木質材料,對受損害的藏品重新揭裱,換去以往修復所用的地桿和部分霉變、斷裂天桿,鑲料等。
配桿工藝首先是選材,桿子要直,木料要干燥,天地桿的粗細根據畫幅的大小來配備,軸頭的圓徑大小要與整個畫幅協調,天桿在懸掛時要能經得起畫軸下墜的重量,地桿則是稍重才能撐平幅面。目前地桿軸頭的安裝,采用紫檀軸頭套入地桿榫頭的方法,先將地桿兩端鋸削成圓榫頭,包貼好鑲紙,然后再套上空心軸頭。其次書畫天桿上的金屬圈,有多種不同的名稱,如蚰蛐、屈戎兒、銅鼻、系腳、系眼、牛鼻子、鈕兒等,功用是相同的。主要用于掛線,起到裝飾作用。自宋朝始至今,一直沿用傳統的金屬絲圈做法,就是在天桿未裝裱之前,將直徑一毫米左右的銅、鐵、鉛等金屬絲械成所需的形狀,穿入天桿之外,反械在天桿平面內。中堂類大型書畫是四只,對聯、條屏小型書畫是兩只。
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一直以來嚴格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使古舊字畫恢復已有的藝術風貌和保存價值,并達到長期收藏的目的。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