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26日,天水市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所陳東東赴江蘇徐州參加了由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主辦,徐州博物館承辦的“2017年全國文博系統漢代玉器鑒定及辨偽培訓班”。培訓班歷時十天,共有來自全國各大博物館、鑒定站、文物商店及其拍賣公司等文博產業相關單位的58名學員參加。
此次培訓班分為課堂講授、實物教學和仿古玉市場觀摩三個環節。其中,課時安排主要集中的課堂講授環節,在這一階段分別由文博行業的玉器研究專家和部分玉器鑒定業界人士分別就古玉鑒定中的料、工、形、紋、沁等五個方面作了分別講授。其中相關專家一致認為玉料是古玉鑒定的一個最基本要素,而關于古玉玉料產地的問題也成為目前學術界和古玉鑒定行業一直爭論的話題。由于受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的影響,同時也受限于當時對玉料的認識不足,將其全部定性為和田玉。以此為依據,有部分學者甚至將和田玉傳入中原的時間上推至新石器時代。近年來隨著對古玉研究的深入和部分科技手段的應用,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對此提出異議,通過對越來越多的出土玉器玉料的對比,認為和田玉傳入中原的時間節點當推至西漢漢武帝以后,早期的玉料以地方玉料為主,其中甘肅地區當為史前至夏商周時期中原地區玉料的主要產地。甘肅地區原本就存在像齊家玉器這樣燦爛的玉文化,玉礦產出豐富,甚至目前仍有玉礦在開采。而近年來隨著肅北馬鬃山和定西馬銜山這兩處透閃石玉礦的發現,也更加證實了這一觀點,學界對甘肅古玉文化的研究也在急劇升溫。由此可以表明甘肅地區在早期“玉石之路”上不僅僅是通道,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玉石原料出產地。
同時,相關專家也對古玉鑒定中的另外一項鑒定要素——紋飾的加工方法提出了異議,這緣起于學者們對漢代“游絲毛雕”技藝的認知。長期以來,砣制工具和解玉砂的組合使用被認為是古玉加工中沿用時間最長的加工手段,其上溯可追尋至良渚文化之前,并一直沿用至現在 。但是通過高倍光學放大鏡的對比分析,有學者認為漢代以前的玉器陰刻線內槽與砣制工具形成的蹉跎面有明顯差別,而“游絲毛雕”中出現的毛刺現象有可能是手持尖銳工具磋磨而成,砣制工具的應用應晚于漢代。基于這一理論,似乎就可以解釋漢代以前的高古玉器上的陰刻線內槽凹凸不平,呈顆粒狀的工痕痕跡遺留和出邊毛刺的現象。但是我認為這一解釋略顯牽強。首先,自商代以來玉器紋飾開始仿制青銅器紋飾,至西周晚期逐漸形成獨立的紋飾風格,紋飾極其繁縟復雜,至戰漢時期雖有所簡化,一些細部紋飾的表現手法日趨成熟,但器型紋飾日趨規格化,要完成類似的玉器作品,在不使用坨制工具的情況下僅僅使用手持尖狀工具是很難完成。其次,在經歷過青銅文明之后,人們對金屬工具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像水凳和砣具這一類較為簡單的金屬工具的應用是完全能夠實現。而且,通過觀察不難發現,陰刻線邊沿的毛刺均是呈規律狀分布,更符合工具雕刻痕跡,凹槽內的顆粒感現象也極有可能是由于解玉砂大小差異較大造成的。
實物教學分為兩個半天時間,由徐州博物院提供學習場地和學習實物。在此不得不贊美徐州博物館所藏漢代玉器至精美,藏品之豐富。對于一個愛玉之人,能夠有機會親手觸摸這些瑰寶,實屬難得。
培訓班的最后半天時間,組織方帶領大家參觀了位于邳州的仿古玉器制作工坊,讓大家有機會見識了一番仿古玉制作的流程和目前所見仿古玉的仿造程度。這次觀摩學習也是對自我鑒定水平的一次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