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天水市委、市政府隆重舉行天水伏羲廟保護修繕工程竣工暨紀念碑落成揭彩儀式。
伏羲廟是為紀念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而修建的宗廟式建筑群,已有500多年歷史,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2002年10月,我館委托中國文物研究所設計編制了《天水伏羲廟保護與維修設計方案》。2003年8月,天水市人民政府決定成立天水伏羲廟保護維修工作領導小組。時任市委副書記、市長趙春任組長,市委常委、副市長馮沙駝、曹曉琴任副組長。2003年12月,方案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復。2004年,我館啟動了伏羲廟保護維修工程。工程實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1500萬元,搬遷部隊、學校、工廠,安置居民51戶,劃撥土地二萬二千余平米,廟區面積擴至三萬平米。增加的土地為伏羲廟發展提供了建設用地,促進了保護維修工程的開展。
該工程主要內容包括:修繕殿堂、朝房、亭樓、門廊之屬一千八百余平方米;復建忠義祠、樂善院、見易亭、泮池、北門等建筑一千五百平方米;新建伏羲文化陳列館、伏羲文化研究中心計七千八百余平方米。從2006年開始,我們采用生物天敵技術殺滅害蟲,邀請我國古樹保護權威專家指導伏羲廟古樹保護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我們啟動了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改造項目。拆除文物保護范圍內所有與文物環境不協調的房屋,恢復伏羲廟原有風貌。按照文物保護要求和消防規范,改造更新電氣線路,修建室外管溝,使室外線路入地,室內線路采用暗線穿管,減少火災隱患。鋪設廟區游覽道路和地面5000平方米,種植各種名貴花木2000多株,新建星級廁所3處,徹底改造供電、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安裝消防、安防系統。
工程實施中,我們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和《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以保護文物為出發點,著眼長遠,科學施工。為保證工程質量,我館還建立了監理制度、報驗制度、施工現場管理制度、領導督察檢查制度、文明施工安全防范制度,實施分項流程管理,建設方、監理方、施工方各負其責。
2016年12月,伏羲廟保護維修工程全面竣工。此次修繕是伏羲廟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歷時最長、施工質量最好的一次保護維修,得到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單位鼎力支持,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贊譽。一、二期修繕工程被省文物局專家組驗收為優質工程,推薦參加全國文物保護優質工程評選。三期工程被評為北京市古建筑裝飾優質工程。為此,天水市博物館先后被國家文物局授予文物保護最高獎“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被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甘肅省文物局表彰為“文化遺產保護先進集體”。
伏羲文化陳列館的建成改善了我館的藏品陳展環境,伏羲文化研究中心的建成改進了我館學術開展的硬體環境,古樹保護工作使百年古樹重煥生機,環境整治徹底改變了古建筑的生存環境,基礎設施的改造進一步提升了伏羲廟的旅游形象。我館希望通過此次修繕使百年古廟長久保存,為后代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希望探索出一條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協調發展的道路,為游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為伏羲文化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勠力傳承伏羲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