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國際觀察)再聚焦·再提振·再塑造——全球發展倡議的世界貢獻
新華社記者
進入9月,全球最重要多邊舞臺聯合國迎來最忙碌時刻。
當地時間18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高級別周拉開帷幕,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代表濟濟一堂。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至半程之際,“拯救可持續發展目標”成為今年高級別周議程的重中之重。
兩年前,習近平主席在第76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旨在重振2030年議程,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
兩年來,中國踐言履諾,垂范先行。從不斷豐富的理念內涵到日臻完善的落實機制,從更加明確的推進路徑到逐步落地的務實合作,全球發展倡議一步步走深走實,為國際社會凝聚發展共識、優化發展資源、解決發展難題,實現了對發展問題的再聚焦、對2030年議程的再提振、對國際發展合作格局的再塑造,彰顯出新時代中國作為全球發展倡導者、發展合作行動派的大國本色和大國擔當。
![](/Files262/BeyondPic/2023-9/20/1129873586_16952117006521n.jpg)
9月18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上講話。(新華社記者李睿攝)
再聚焦:吹響聚焦發展的“集結號”
當人類邁進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門檻,迎面而來的是一幅復雜嚴峻的發展圖景: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南北發展鴻溝擴大,發展合作動能不足;新冠疫情沖擊之下,眾多發展中國家陷入困境,人類發展指數30年來首次下降,2030年議程落實進度令人擔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出警告:全球發展已到“決定性時刻”。
堅持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的中國,始終秉持讓中國發展同世界發展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行動邏輯。面對世界形勢的深刻演變,面對全球發展事業的嚴峻挑戰,中國挺身而出,高舉發展合作大旗,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發出了聚焦發展、重振合作的時代強音。
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示支持,70多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中方同20多個國家和國際機構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作為新時代中國為世界貢獻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全球發展倡議得到各方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
根據聯合國7月發布的《2023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特別版》,在可評估的約140個具體目標中,半數目標出現中度或嚴重偏離預期,超過30%的目標毫無進展甚至出現倒退。
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將全球發展倡議八大重點合作領域同2030年議程17項目標相對照,古特雷斯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全球發展倡議同2030年議程高度契合,將為應對共同挑戰,加速實現包容、可持續未來作出重要貢獻,“聯合國充分支持也愿意和中國在這一方面加強合作”。
全球發展倡議受到廣泛積極回應,因為它反映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將發展議題置于國際合作議程中心位置的強烈呼聲。
當下,某些發達國家蓄意鼓噪意識形態對抗,搞貿易投資政治化,為地緣沖突拱火澆油,引發發展中國家不滿和反感。南非外長潘多爾指出:“我們較富裕的伙伴們的注意力和資源已經用偏了。我們不能放任世界某個地區的沖突取代消除全球貧困的目標,成為最大的全球挑戰!
堅持發展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在全球發展倡議六個“堅持”理念原則中,“發展優先”被列在首位。也正因為緊緊錨定了發展、旗幟鮮明地倡導發展,在不久前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以及“77國集團和中國”峰會這兩場“全球南方”國家大聚會上,全球發展倡議成為了熱議話題。古巴國家主席迪亞斯-卡內爾在“77國集團和中國”峰會開幕式上講了這樣一段話:“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這一包容性倡議順應了建立新的公平公正國際秩序的時代潮流!
全球發展倡議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還因為它是踏實的行動、務實的舉措。
2022年6月,在全球發展倡議提出9個月后,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了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進一步提出共創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并就落實倡議提出一系列務實舉措。
從宣布32項務實舉措,到召開“之友小組”部長級會議;從成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到設立全球發展倡議項目庫;從組建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到最近宣布推出100億美元專項資金……中國不斷細化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路線圖、行動表,推動倡議實現從“打基礎”“搭框架”到“強合作”“顯實效”的跨越。
再提振:提供落實2030年議程的“加速器”
此次聯大高級別周期間,一場中方主辦的全球發展倡議合作成果展示高級別會議格外引人關注。會議期間發布的《全球發展倡議實踐成就與世界貢獻》報告對倡議提出兩年來的實踐成就進行了系統梳理。展臺前,與會代表紛紛拿起報告,認真閱讀。
“從個體的人,到家庭、社區,推及自然和人文環境,全球發展倡議正在從一幅幅規劃藍圖,化為一項項‘小而美、惠民生’的務實合作成果。”報告中的這句話,引發很多人共鳴。
“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是2030年議程的核心承諾,也是全球發展倡議的價值準則。為此,全球發展倡議深入窮鄉僻壤,走進動蕩之地,關注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守護貧困和脆弱人群,為他們營造溫馨家園,創造發展機會。
正是在全球發展倡議助力下,老撾政府延續了為偏遠地區1400多所學校超過13萬名學生提供營養餐的國家校餐計劃;吉爾吉斯斯坦婦女在“知識女性,知識國家”培訓班上學到了信息技術、商業規劃、網絡營銷等“新潮”課程;莫桑比克德爾加杜角省的5300戶難民家庭在收到家庭應急包、生計工具包、屋頂搭建包后,開始自建安居之所;蒙古國烏蘭巴托市的近千戶家庭也將告別臟亂差的棚戶區,搬進整潔明亮的新樓房。
疫病流行、糧食短缺、能源危機、極端天氣……當今世界,來自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威脅和挑戰日益增多。在全球發展倡議框架下,各方共同努力,攜手應對危機與挑戰。
在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境內數十萬巴勒斯坦難民急需新冠疫苗之時,中國政府向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交付了20萬劑疫苗。面對糧食危機使部分非洲國家的饑餓狀況進一步惡化,中國不但提供緊急糧援,還通過分享菌草技術、開展雜交水稻合作,幫助相關國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霸谥袊r業專家組的支持幫助下,我們種植雜交水稻獲得了豐收,現在生活有很大改善,蓋了新房子,還撫養了7個孩子。”布隆迪吉漢加縣寧加4村的農民夏爾高興地說。
![](/Files262/BeyondPic/2023-9/20/1129873586_16952117304661n.jpg)
2022年5月31日,在中非共和國首都班吉郊區,一名當地婦女站在中國援中非菌草技術項目展板旁。(新華社記者羅毓攝)
氣候災害面前,太平洋島國是最敏感、最脆弱地區之一。2022年5月,全球發展倡議在斐濟啟動了道路照明用LED燈和戶用光伏發電系統項目。一年多來,逾3萬名村民用上了太陽能照明系統,不但夜間出行安全得到保障,還減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
助力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也是全球發展倡議的努力方向,包括深化制造業、數字化、綠色發展、產業鏈供應鏈等領域的合作。
由于“數字鴻溝”正不斷拉大南北差距,支持發展中國家數字能力建設被放在了重要位置。中國政府、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等合作推出的發展中國家青年跨境電商扶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系列合作項目,吸引了93個國家1090名學員積極參與。華為埃及公司與埃及有關部門機構開展的人才培養項目,聚焦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5G等前沿科技領域,不但促進了當地青年就業,還為“數字埃及”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干凈的餐食、豐收的稻田、清潔的能源、舒適的居所、創業的機遇……全球發展倡議為無數個體和家庭創造了切實的福祉,也為很多國家帶來了實現穩定與增長的希望。它結出的一顆顆果實正加快推動2030年議程相關愿景變成現實。
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獲得感尤為強烈。烏干達發展觀察中心研究員伊斯拉埃爾·穆希在一篇題為《中國的全球發展倡議對全球南方的意義》的文章中寫道:南方國家缺乏推動全面發展所需的技術、制度、專業知識和資金,因此,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是朝著解決大部分南方國家所面臨問題邁出的“可喜一步”。
再塑造:開創包容性國際發展合作的新模式
肇始于二戰后的國際發展合作,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國際發展合作的格局演變和實踐革新進程不斷加快。以全球發展倡議為觀察樣本,一種更具包容力、更加多元化、更可持續的國際發展合作新模式已然顯現。
全球發展倡議強調以更具包容力的合作理念,構筑共享型發展空間。它面向全球,不分南北,不講集團政治,不以意識形態劃線。它在堅持南北合作主渠道的原則下,不斷開拓南南合作新場域新方式,攜手各方打造開放聯動的全球發展環境。在7月舉行的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首屆高級別會議上,中方宣布同瑞士在坦桑尼亞開展瘧疾防控,同德國在尼日利亞開展農業合作,成為全球發展倡議開放性、包容力的新例證。
全球發展倡議倡導以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渠道,聚合高質量發展資源。它強調充分發揮各國政府、民營部門、社會組織、國際機構的作用,積極調動各國工商界、學術界、民間社會力量,建立廣泛的合作網絡,聚合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發展要素和發展資源,將其用到最急需領域以實現最大化效益。
![](/Files262/BeyondPic/2023-9/20/1129873586_16952117479041n.jpg)
5月23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中國火車駕駛員蔣立平(左)與肯尼亞學員一道檢查蒙內鐵路機車。蒙內鐵路由中國企業承建,是中國和肯尼亞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2017年5月31日建成通車。(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在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下,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實施了近50個三方合作項目,助力相關發展中國家提升糧食安全水平。中方與蓋茨基金會的合作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雙方簽署諒解備忘錄,在衛生健康、能力建設、發展融資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共同推進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加速落實2030年議程。
全球發展倡議還強調以更可持續的合作方式,培育內生式發展動能。它注重硬援助與軟援助相結合,發展援助與互利合作相結合,既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在授人以漁的過程中,超越狹隘經濟理性認知,倡導堅守正確義利觀,推動各方通過多種方式毫無保留地將發展經驗和行業技術分享給發展中國家,幫助他們提升自主發展能力。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德國、中國、埃塞俄比亞所展開的合作令人印象深刻。各方利用各自所長,幫助埃塞紡織服裝行業提高應對市場準入要求的環境、社會和治理水平。這一項目被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評選為2022年“可持續發展南南合作與三方合作良好實踐”案例,相關經驗還在非洲和亞洲其他地方推廣復制。
第78屆聯大高級別周期間,各國代表正圍繞如何加快落實2030年議程進行著熱烈的討論。正如聯合國報告所指出的,“當歷史學家撰寫21世紀時,他們將以我們是否成功地將這一藍圖變為現實作為標準來評判我們這個時代”。
當下,最緊迫的是重振團結,采取集體行動。在這個意義上,全球發展倡議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行動的路徑,點燃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美好世界的新希望。(記者郝薇薇、鄭明達、許曉青、劉明霞、王建剛、蔣國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