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GgsfshC007002_20180926_CBMFN0A009.jpg@640w_1e_1c_80Q_1x.jpg)
敦煌莫高窟:從歷史走向未來——專訪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旭東
敦煌莫高窟可謂奇跡。茫茫沙海中,藏著一座舉世無雙的美術館。無數的無名畫工,用線條與色彩記錄下了人類文明的交往。歷經千年滄桑,這里仍保存有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守護著莫高窟的人們,如何解讀古代的“密碼”?今天的莫高窟,有著怎樣的幸福與煩惱?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曾經的絲路明珠又有什么新作為?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GgsfshC007002_20180926_CBMFN0A010.jpg@640w_1e_1c_80Q_1x.jpg)
莫高窟第285窟-大型覆斗頂禪窟(西魏)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GgsfshC007002_20180926_CBMFN0A020.jpg@640w_1e_1c_80Q_1x.jpg)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76364ecab8c0471f9b9cb6220a9cc3fb.jpg@640w_1e_1c_80Q_1x.jpg)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GgsfshC007002_20180926_CBMFN0A021.jpg@640w_1e_1c_80Q_1x.jpg)
敦煌之美
記者:談起莫高窟,首先想到的第一個字就是美。您覺得莫高窟美在哪兒?它最打動您的細節是什么?
王旭東:說來慚愧,第一次來敦煌,對洞窟并沒有太多感覺,倒覺得荒涼寂寞的自然環境很美,很像我小時候生活的小山村。
慢慢地,閱歷豐富了,對敦煌也產生了感情,它呈現的美也就不同了。早期洞窟中,畫面血淋淋的舍身飼虎圖,展現了奉獻之美。唐代洞窟大氣磅礴、色彩斑斕,呈現出古人向往的凈土世界之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的敦煌。敦煌的美需要我們去親近它,在和古人對話中找到觸動自己的美的瞬間。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GgsfshC007002_20180926_CBMFN0A012.jpg@640w_1e_1c_80Q_1x.jpg)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舍身飼虎(北魏)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GgsfshC007002_20180926_CBMFN0A013.jpg@640w_1e_1c_80Q_1x.jpg)
莫高窟第172窟北壁-觀無量壽經變(盛唐)
王旭東最喜歡的一個窟——涅槃窟
保護第一,沒有之一
保護、研究、弘揚,從1944年成立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到今天的敦煌研究院,這是莫高窟守護者半個多世紀不變的使命。
記者:莫高窟是沙漠中的藝術寶庫,保護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沙。但很多人不知道,水也是莫高窟面臨的重大問題。您是做保護出身的,給我們講講莫高窟的保護吧。
王旭東:沙和水是威脅壁畫色彩保護的兩個非常重要的自然因素。
莫高窟背后是高大的鳴沙山,風沙是我們看得見的危害。從常書鴻先生那代人起,就開始與沙做斗爭。今天,借助防沙體系,風沙對莫高窟的危害已是70多年來最輕的。但我們還在不斷監測、維護。
過去對水不是特別重視,敦煌年降雨量才40毫米。但研究發現,水汽對壁畫傷害非常大。鹽分遇水反復溶解、結晶,導致“壁畫癌癥”酥堿等病害。現在,我們高度重視水的問題,通過雨天關閉窟門、窟前園林漫灌改滴灌等措施對水設防。
王旭東:保護越來越難了
游客過多,莫高窟受不了
每年暑期,莫高窟都會患上“熱感冒”。每天最多2萬名游客涌進狹小洞窟,導致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等監測指標攀升。2014年,莫高窟年接待游客80萬人次,2017年游客躍升至170余萬人次。今年,游客增長率仍在20%左右,“隔日應急”變成了“連日應急”,千年石窟“喘口氣”都難了。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GgsfshC007002_20180926_CBMFN0A014.jpg@640w_1e_1c_80Q_1x.jpg)
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排隊的游客 敦煌研究院孫志軍 攝
記者:我們觀察到,蜂擁而至的游客成了莫高窟面臨的巨大挑戰。能說游客是莫高窟的首要威脅嗎?您擔心嗎?
王旭東:說到游客,這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這幾年,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2014年,伴隨數字展示中心啟用,莫高窟開啟了每天6000人為最大承載量的網絡預約參觀模式。在旅游旺季,我們聯合地方政府,對沒預約到門票的游客開啟應急參觀。
從拉動地方經濟的角度看,游客多是好事,但莫高窟受不了。保護始終是第一位的,我們采取各種措施,確保文物安全,確保游客安全。
我們要有替代方案,創造出一些能和莫高窟相匹配的體驗場所和項目。今年推出“夜游莫高窟”,還在策劃“莫高世界體驗園”,希望緩解日益增加的游客給莫高窟帶來的壓力。
王旭東:今后還要限流
文創:貼金不是貼牌
從“給菩薩涂口紅”課程,到與亞馬遜、小米、騰訊等企業推出聯名產品,敦煌研究院的文化創意產業正在不斷壯大。但與一些文博機構相比,敦煌文創步子似乎有點慢。看看莫高窟“掌門人”怎么說?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GgsfshC007002_20180926_CBMFN0A015.jpg@640w_1e_1c_80Q_1x.jpg)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GgsfshC007002_20180926_CBMFN0A016.jpg@640w_1e_1c_80Q_1x.jpg)
“給菩薩涂口紅”文創課程 敦煌研究院供圖
創意動畫:你的童年可能和古人“撞車”了
記者:這幾年各個文博單位特別愿意做文創,敦煌研究院也有一些探索。有一種說法是,莫高窟成了一個超級ip,您怎么看?
王旭東 :大家是真心愿意做文創,還是社會趨勢推著走?恐怕我們得先想清楚這個問題。文創一定不能背離價值,要通過文化創意讓遺產發揚光大,而不是去消費它。
慈悲、智慧和美,是敦煌的價值。我們寧可步子邁慢一點,甚至不合作,都不能突破底線。莫高窟在,后人還會繼續去做。 但如果敦煌在人們心中垮掉,再扶起來很難。
有堅守、不隨大流,是我從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三位先生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我覺得我們不是懶惰,而是要有一種定力。
王旭東:粗制濫造的東西不是文創
“一帶一路”新機遇
敦煌的興衰與古代絲綢之路的命運息息相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敦煌研究院加快了與沿線國家交往。凝結在敦煌文化中的“中國智慧”正在今天繼續發揮作用。
![](https://img-xhpfm.zhongguowangshi.com/News/201809/GgsfshC007002_20180926_CBMFN0A017.jpg@640w_1e_1c_80Q_1x.jpg)
敦煌研究院專家團在阿富汗考察 敦煌研究院孫志軍 攝
記者:敦煌是絲綢之路多元文化成就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敦煌研究院做了哪些工作?
王旭東: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要“五通”,我們在“民心相通”方面做了一點工作。
民心相通要靠人文交流。莫高窟就是人文交流的結晶,古代絲綢之路孕育了敦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平等交往、互學互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從歷史中尋找未來。我們在世界各地辦展覽,與沿線國家雙向考察交流,向全球免費共享“數字敦煌”資源庫,引進國外的展覽與人才,不斷加大與各國的交往力度。只有平等,“一帶一路”才會向高層次持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才能實現。
愛莫高窟,就請冬天來